•  
     
    聯系我們 英文版

    我國首個海洋領域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啟動

    時間:2022/05/25

    來源:COE

    瀏覽:

    5月23日,我國首個海洋領域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啟動會在廈門舉行。

    本次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院士、地球科學部主任郭正堂院士、地球科學部常務副主任于晟、地球科學部副主任張朝林、地球科學部綜合與戰略規劃處副處長鄭袁明、地球科學部四處處長、海洋科學學科項目主任冷疏影,廈門大學校長張宗益,福建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吳穎,廈門市科技局局長孔曙光,以及汪品先院士、殷鴻福院士、陳大可院士、陳發虎院士、傅伯杰院士、郭華東院士、郝芳院士、黃建平院士、李家彪院士、穆穆院士、彭平安院士、樸世龍院士、謝樹成院士、張人禾院士、朱彤院士等院士專家參加會議。廈門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林東偉主持會議。

     

    開幕式領導致辭

    開幕式上,侯增謙、張宗益、孔曙光分別致辭

    侯增謙首先祝賀以焦念志院士為首的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下簡稱“基礎科學中心”)經過多年近于嚴苛的評審和現場考察,高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批準立項并正式啟動,隨后介紹了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定位和實施原則,并對基礎科學中心的建設提出四點要求和兩點希望。侯增謙強調,要關注原創價值導向,聚焦科學前沿,關注交叉融合,注意動態調整,圍繞中心研究目標,努力取得重大原創性研究。

    張宗益表示,作為基礎科學中心的領銜承擔單位,廈門大學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將中心作為學校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全力支持中心建設發展,為國家海洋強國及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福建省科技廳副廳長吳穎線上參會,轉達了科技廳對基礎科學中心發展情況的高度重視和關心,表示將繼續大力支持基礎科學中心建設,推進中心在福建順利落地開展并開花結果。

    孔曙光表示,基礎科學中心的成立將為福建省和廈門市海洋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打開新局面,對廈門市今后拓展海洋經濟模式、提升海洋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廈門市科技局將與各相關部門一同支持廈門大學,推動中心研究成果落地,將該中心打造成為海洋碳匯基礎研究領域重大創新平臺。

     

    啟動儀式

    啟動會環節,張宗益、孔曙光、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焦念志院士、廈門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部主任戴民漢院士共同為中心揭牌

    (從左至右依次為:焦念志、張宗益、孔曙光、戴民漢)

     

    主題報告  

    隨后,林東偉宣讀《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名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副主任張朝林進行基金委管理工作報告,詳細地介紹了基礎科學中心相關管理規定。中心首席科學家焦念志院士圍繞中心建設目標、關鍵科學問題、實施方案與主要進展等內容展開主題報告,中心骨干成員戴民漢院士、翦知湣教授、王曉雪研究員、張銳教授分別圍繞中心研究內容作專題報告

     

    學術委員會評議  

    隨后,學術委員會主任郭正堂院士主持學術委員會評議環節,學術委員會委員充分肯定了基礎科學中心研究方向的原創性以及目標與國家需求的一致性,指出研究內容的重要性,并對中心的發展提出建設性建議。

    來自海內外的28位青年科學家(包括開放課題合作者)圍繞海洋碳匯機制研究、海陸統籌以及碳匯相關技術、方法和設備方面進行學術報告并與其他參會嘉賓展開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基礎科學中心  

    “碳中和”已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動員令”和“集結號”。廈門大學焦念志院士牽頭,聯合廈門大學戴民漢院士、張銳教授、同濟大學翦知湣教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曉雪研究員共同申報的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于2021年正式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立項。中心以“應對氣候變化、支撐碳中和需求”為出發點,瞄準海洋碳匯形成過程與調控機制基礎科學國際前沿,以原創的“微型生物碳泵”理論為交叉核心,通過生物、化學、地質等學科的深度融合,深入系統地研究海洋碳匯的形成過程、調控機理與環境效應,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基礎科學中心正式啟動后,將加快推進相關研究工作進展,進一步吸引和凝聚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著力推動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打造海洋科學人才高地,建設海洋碳匯研究國際平臺,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可行的碳匯技術方案,為實現我國海洋經濟及技術高質量發展、為國家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現場參加儀式的還有廈門市科技局有關處室,廈門大學辦公室、科技處、海洋與地球學院等廈門大學有關部門負責人及教師代表。


    上一篇: 廈門大學王克堅教授團隊揭示新型抗菌肽的抗腫瘤作用與機制 下一篇: 廈門大學海洋分子生態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闡述磷限制和C-P有機膦的利用對顆石藻碳埋藏效率的影響及機制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