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廈門大學徐鵬教授團隊在大黃魚抗“內臟白點病”新品系選育工作中取得階段性進展

    時間:2022/06/14

    來源:COE

    瀏覽:

    近日,國際期刊Aquaculture在線發表了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鵬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Genomic selection for visceral white-nodules diseases resistance in large yellow croaker”。該研究通過基因組選擇技術(Genomic selection, GS)培育了大黃魚抗“內臟白點病”新品系,顯著提升了由變形假單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引起的“內臟白點病”抗性。這是該團隊自培育出大黃魚抗刺激隱核蟲新品系以來,再次在大黃魚抗病育種選育工作中取得的新進展,也驗證了該團隊所構建的大黃魚抗病基因組育種體系的可靠性。

    海洋漁業是農業和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我國海產品總產量為3,314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為2,135萬噸,占總產量的64%。海水養殖業已成為我國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拉動沿海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村就業和漁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行業,在增加優質蛋白供給、滿足人民水產品消費需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都發揮了重大作用。當前,我國海水養殖業正高速發展,但仍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其中病害問題尤其突出,每年所造成的海水養殖業經濟損失巨大,甚至顛覆了一些正處于快速發展期的養殖產業,是限制海水養殖產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大黃魚(Larimichthys crocea),隸屬于鱸形目石首魚科,是西北太平洋沿岸的一種經濟型海洋洄游魚類。近年來,由于其較高的經濟價值,大黃魚已成為中國水產養殖中最具商業價值的海洋漁業品種之一,素有“國魚”之稱。大黃魚養殖業經過二十余年的迅速發展,同樣也面臨著病害頻發的問題。其中,由變形假單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引起的“內臟白點病”是困擾大黃魚養殖產業的關鍵細菌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加強基因組選擇等前沿育種技術在大黃魚抗病品系中的應用,對于推動大黃魚養殖產業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徐鵬教授團隊與寧德市富發水產有限公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開展聯合育種,面向大黃魚養殖產業的重大需求,自2018年著手開展大黃魚抗“內臟白點病”的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工作,構建了大黃魚“內臟白點病”的人工感染體系和標準化測評體系。2020年秋季,1,163尾大黃魚被用于“內臟白點病”感染能力測評以構建參考群體,選擇其中的代表性個體607尾進行基因分型,獲取每個個體的遺傳信息,一共采集了46,039個高質量SNP數據用于后續的遺傳分析。通過遺傳參數估計,計算出大黃魚“內臟白點病”抗性的遺傳力約為0.30,同時使用多種模型進行評估,確定了大黃魚抗“內臟白點病”性狀可預測性最強的GS模型。在此基礎上,對888尾候選群體大黃魚的基因組估計育種值(GEBV)進行計算,于2021年春季獲得了首批大黃魚抗“內臟白點病”選育系后代160萬尾(圖1A和B)。在之后的工作中,團隊進一步對該選育系后代進行了抗性測評,結果表明,抗“內臟白點病”選育系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的抗菌性能提升(圖1C和D)。

    圖1.選育群體GEBV分布及選育系魚苗下排

     

    該研究工作由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福建省海洋經濟生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寧德市富發水產有限公司、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等多家單位共同攻關完成。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白玉麟為論文第一作者,徐鵬教授為通訊作者。研究工作獲得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福建省產學合作項目、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自研項目、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等項目的聯合資助。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4848622005373?via%3Dihub

     


    上一篇: 廈門大學高坤山教授課題組利用透析袋培養微藻并測定被攝食速率 下一篇: 羅亞威副教授研究組揭示中粒徑硅藻從海洋CO2上升中獲得的競爭優勢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