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宋希坤博士與德國巴伐利亞自然歷史博物館、葡萄牙亞速爾群島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英國《林奈學會動物學雜志》(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發表以陳嘉庚和索爾·萊特命名的兩個深海新物種。
該研究結合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研究方法,通過深海載人潛器與底棲拖網在南海、日本、葡萄牙及南極半島等海域(圖1)采集了近百號水螅標本(刺胞動物門:水母亞門:水螅蟲綱),對14種深海合螅和1種深海管螅進行了系統厘定與描述。研究結果表明,所采集的標本包括3個合螅新物種,研究人員將其分別命名為萊特合螅Zygophylax lighti(圖2)、嘉庚合螅Z. tankahkeei(圖3)和似西伯嘎合螅Z. pseudosibogae。其中,萊特合螅與嘉庚合螅的命名旨在致敬廈門大學校主陳嘉庚先生與廈門大學海洋科學研究先驅索爾·萊特教授。

圖1. 樣品采集站位(紅點)
回望廈門大學百年發展歷程,校主陳嘉庚先生在1921年創校之初便提出“面向海洋”的辦學理念,在全球招攬海洋科學專才。1922年,美籍學者索爾·萊特教授來廈門大學動物學系任教,對廈門大學早期海洋和生物學科發展起到重要推進作用。1923年,萊特教授在美國Science雜志發表“中國廈門大學附近的文昌魚漁業”,使廈門大學在當時因文昌魚研究而聞名于世。1924年,萊特教授將廈門灣的一種水母命名為嘉庚水母Acromitus tankahkeei。百年之后,研究人員基于水螅水母生活史中的世代交替現象,將發現的其中一個新物種命名為嘉庚合螅,旨在與嘉庚水母相呼應,并通過以校主和萊特教授的姓名命名兩種同屬水螅,來紀念廈門大學海洋和生物學科創建百年。


圖2.萊特合螅Zygophylax lighti Gu & Song sp. nov.,正模群體高2厘米,由“深海勇士”號載人潛器采集

圖3.嘉庚合螅Zygophylax tankahkeei Gu & Song sp. nov.,正模群體高2厘米,由“嘉庚”號科考船采集
我校生命科學學院2021屆碩士畢業生顧張杰和海洋與地球學院博士后宋希坤分別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論文合作者包括德國巴伐利亞自然歷史博物館Bernhard Ruthensteiner博士、葡萄牙亞速爾群島大學Carlos Moura博士、我校海洋與地球學院劉麗華博士和2019屆本科畢業生張瑞。本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876180、42049906)、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9J01019)、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18T110647, 2018M632579)以及MEL杰出博士后基金等項目的聯合資助。
論文來源:Gu Z, Ruthensteiner B, Moura CJ, Liu L, Zhang R, Song X*. 2022. Systematic affinities of Zygophylacidae (Cnidaria: Hydrozoa: Macrocolonia) with descriptions of 15 deep-sea specie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https://doi.org/10.1093/zoolinnean/zlac036
參考文獻:
袁東星, 李炎. 2021. 啟航問海——廈門大學早期的海洋學科(1921-1952). 廈門大學出版社.
顧張杰. 2021. 東海和南海羽螅總科與合螅科系統分類學初步研究. 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瑞. 2019. 八種深海合螅系統分類學研究. 廈門大學本科學位論文.
Light SF. 1923. Amphioxus fisheries near the University of Amoy, China. Science, 58: 1491, 57-60.
Light SF. 1924. A new species of scyphomedusan jellyfish in Chinese waters. The 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 2: 449-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