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廈門大學高樹基教授團隊揭示地下水高濃度氨氮累積機制

    時間:2023/02/21

    來源:

    瀏覽:

    近日,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樹基教授團隊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平教授團隊合作,在地下水高濃度氨氮累積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ransition of source/sink processes and fate of ammonium in groundwater along with redox gradients”為題發表于Water Research.

    研究背景

    地下水是內陸氣候干燥地區最重要的淡水資源,在農業生產和飲用水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幾十年來,地下水中氨氮(NH4+)濃度超標問題日益嚴峻,引起廣泛關注。地下水中高濃度的NH4+不僅威脅飲用水安全,因為它可快速轉化為致癌的三鹵甲烷、有機氯和NO2-/ NO3-,而且通過氨氧化或反硝化作用會產生溫室氣體N2O。因此,了解地下水系統中NH4+的源和匯,探索地下水系統NH4+的凈化機制,關乎飲用水安全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然而,決定地下水中NH4+含量(儲庫)的轉化過程復雜,多種過程同時發生且其轉化速率隨著氧化還原條件變化而變化,常規的監測技術難以定量化評估地下水高濃度NH4+的累積機制。

    研究結果

    高樹基教授團隊聚焦中國河套盆地西部地下水高濃度NH4+問題,通過多種15N同位素示蹤技術,量化了決定NH4+儲庫的多個源匯轉化過程,包括生產過程(礦化、硝酸鹽異化還原成氨(DNRA))和消耗過程(硝化和厭氧氨氧化)。團隊根據氧化還原參數,即氧化還原電位、NH4+、NO3-的濃度等,從上游到下游將地下水分為I區(氧化區)、II區(中度還原區)和III區(強還原區)。研究結果顯示,地下水中的NH4+主要源于有機質礦化,在整個研究區域DNRA占總的NH4+產生比例小于2%。礦化作用隨著地下水流中生物可利用的含氮化合物的增加而增強,呈現明顯的氧化還原梯度,從上游到下游形成一個連續的反應鏈。在I區,NH4+主要通過硝化過程轉化為NO3-,而在II區和III區,NH4+主要通過厭氧氨氧化過程轉化為N2. I區、II區和III區的平均NH4+生產/消耗速率比分別為0.7、6.9和51.1,NH4+最小凈化時間尺度分別為天、月和年(圖1)。這些結果表明,只有在氧化條件下NH4+的消耗量才能大于生產量,并暗示地下水從上游向下游流動過程中,NH4+將逐步積累并長期保留在下游的強還原性地下水中。除非人為向地下水添加氧化劑,否則這種還原性地下水中的高NH4+污染狀況會隨著人為活動增加持續惡化(圖2)。該研究揭示了內陸氣候干燥地區地下水NH4+的源匯過程以及其累積機制,提升了對地下水氮循環的認識,同時為地下水高氮的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圖1 NH4+的產生/消耗速率的比值(a)及NH4+最小凈化時間(b)在三個地下水氧化還原分區中的分布

    圖2 地下水中NH4+的源匯過程和宿命隨氧化還原梯度變化的概念圖

    研究團隊及資助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廈門大學博士生韓麗麗,通訊作者為廈門大學高樹基教授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平教授,共同作者包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生王和林,廈門大學博士生葛亮皓和湯錦銘,以及海南大學徐敏副教授和羅笠教授。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1851209, 41721005, 4217706, 91851115)的資助。

    論文來源

    Li-Li Han, Helin Wang, Lianghao Ge, Min Nina Xu, Jin-Ming Tang, Li Luo, Ping Li, Shuh-Ji Kao (2023) Transition of source/sink processes and fate of ammonium in groundwater along with redox gradients. Water Research. 231(1): 119600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19600

    供稿:高樹基課題組

    編輯:劉琰冉、蘇穎

    審核:劉志宇、唐騰鳳

    上一篇: 廈門大學徐鵬教授團隊揭示異源四倍體鯉體色決定機制 下一篇: 廈門大學戴民漢教授團隊揭示西北太平洋區域性磷匱乏的潛在形成機制與生態效應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