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大學-特拉華大學聯合遙感中心嚴曉海教授、耿旭樸高級工程師團隊在國際期刊Remote Sensing上發表了題為“High-Performance Segmentation for Flood Mapping of HISEA-1 SAR Remote Sensing Imag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基于廈門大學“海絲一號”衛星于2021年拍攝的多景SAR洪澇災害影像,提出了一種新的高性能語義分割模型——Modified DeepLabv3+,實現了洪水淹沒范圍的快速、準確提取,展現了SAR小衛星在支持災情分析和應急救援等方面的應用潛力。
我國是洪澇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國家之一,每年因洪澇災害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環境破壞。隨著全球持續變暖,洪災的發生強度和頻次呈上升趨勢,如何應對日益增加的洪災風險成為應急救災的重中之重。廈門大學“海絲一號”是我國首顆輕小型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衛星,于2020年12月22日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它可以穿透云層,具有全天時、全天候的工作能力,觀測時不受云雨等天氣條件及白天黑夜的限制,最高分辨率可達1 m,最大幅寬可達100 km,可為洪澇災害監測和應急管理等提供高分辨率的SAR遙感影像。
研究團隊利用 “海絲一號”衛星在2021年拍攝的多景SAR洪澇災害影像,建立了一個洪澇水體檢測數據集,包含河流、水庫、湖泊、水田等多種水體類型。在此基礎上,團隊提出了一種Modified DeepLabv3+語義分割模型(圖1),實現了洪水淹沒范圍的快速、準確提取。

圖1.Modified DeepLabv3+網絡結構
該模型在保證高精度水體分割結果的同時,提升了洪災水體檢測的速度,且能克服復雜的陰影和背景,在不同水體形態中均有良好的分割效果。研究團隊將該模型應用于河南特大洪水(圖2)和美國颶風Ida淹水事件(圖3)兩個實例中,獲得了高精度的反演結果,展示了該模型在災害事件評估和應對方面的應用價值。

圖2. 2021年7月河南特大洪水遙感監測圖

圖3. 2021年9月颶風Ida淹水遙感監測圖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廈門大學碩士生呂素娜和耿旭樸高級工程師,通訊作者為嚴曉海教授,論文共同作者包括廈門大學博士后孟令升、博士生薛思涵及美國特拉華大學碩士生Deanna Edwing。
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9YFA06067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1858202、41630963、41776003)和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2102245034)的聯合資助。
論文來源:
Lv, S.#; Meng, L.; Edwing, D.; Xue, S.; Geng, X.#; Yan, X.-H.* High-performance segmentation for flood mapping of HISEA-1 SAR remote sensing images. Remote Sensing. 2022, 14, 5504. https://doi.org/10.3390/rs14215504
論文鏈接:
https://www.mdpi.com/2072-4292/14/21/5504
供稿:耿旭樸、呂素娜、嚴曉海
編輯:莊偉、林宏陽
審核:劉志宇、唐騰鳳